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我院教师赴意大利罗马参加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

来源: 时间:2024-08-15 点击量:

(通讯员:牟倩)2024年8月1日至8日,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举办,来自120多个国家的4500余名哲学工作者应邀与会,其中,400余名中国哲学工作者(含海外华裔学者)应邀参会。本次会议主题为“跨越国界的哲学”(Philosophy across Boundaries),现场共分为89个专题讨论组,会议通过汇集来自各大洲和地区的思想、传统和人民,积极鼓励和捍卫一切形式的多样性,旨在促进学术界和公众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反思,并将理论反思嵌入时代现实之中。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董慧教授、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刘建江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孔婷博士应邀出席此次盛会。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董慧教授以《全球治理的中国实践及其哲学智慧——基于社会认识论的分析》为题,运用社会认识论这一分析框架,阐述了对全球治理的中国实践及其哲学智慧的思考。她指出,全球治理的社会认识论分析,实际上是探究全球治理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如何影响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社会认识论上说,全球善治既是全球治理的目标,也是共同的社会认知目标和行动计划。因此,她提出要深刻把握全球善治与社会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识别全球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培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感,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马克思哲学在21世纪”圆桌论坛上,刘建江副教授以《青年马克思感性意识概念的批判向度》为题,指出青年马克思所提出的“感性意识”概念既批判了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纯粹意识”概念,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类意识”概念。他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经典文本,探讨青年马克思所阐释的立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的感性意识概念的双重批判向度,强调青年马克思通过对“纯粹意识”虚妄性本质的披露,揭示了意识的本真存在方式,指明感性意识是一种(理性前的和范畴前的)直观;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类意识”的抽象性的揭露,青年马克思揭示了“类意识”的感性社会性本质,指明感性意识是一种(感性的)“类意识”。



       在“马克思哲学在21世纪”圆桌论坛上,孔婷博士以《从“物的批判”到“人的批判”: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双重向度》为题,探讨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包含的对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她指出,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第一重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形式规定性”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打破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幻想,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之谜;第二重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抽象统治人”的哲学批判,通过对资本逻辑的还原,马克思揭示了“物的关系”对“人的关系”的遮蔽,指认了个体独立性的丧失,破解了个人受抽象统治的拜物教之谜。她认为,从对“物的批判”到对“人的批判”,马克思以明显的形式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完成了对拜物教批判理论的逻辑构建。



       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为各国哲学家和全球哲学爱好者展开多元对话提供了国际性平台。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本次大会,与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对话,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vic008维多利亚学者的精神面貌和学术风采。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积极创新的学术精神,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声音,为世界哲学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版权所有:vic008维多利亚 - 维多利亚vic登录地址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